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艺术学院扎实开展2025年寒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28阅读数量: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艺术学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精心组织并圆满完成了2025年寒期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寒假期间,艺术学院组建66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参与人次达363次,怀揣着青春梦想的学子们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文化传承、传统工艺和红色文化等领域发光发热,用青春之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在社会的广阔课堂中书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青春篇章,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昂扬斗志。

守护宣纸非遗,续写千年华章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在文化传承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承载着众多珍贵的书画、古籍等文化遗产。寒假期间,宣泽承光队、宣到宣得队和基因重组队等多支队伍深入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及周边地区展开社会实践,体验经过千锤百炼过程制作出的宣纸,观摩三丈三巨型宣纸制作过程和“选料、制浆、抄纸、压榨、晒纸、剪纸”等核心工艺,并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宣纸工匠进行访谈,了解行业现状与挑战,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双手触摸历史温度,用实际行动诠释文化自信,助力非遗焕发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追溯时代脚步,寻找传统手艺

      传统手工业是淬炼千年的匠心图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铜锁簧片咬合的韵律、剃刀游走毫厘的绝技,这些流淌着体温的技艺正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因此,学院“寻脉小队”开启寻找传统手艺基因解码行动,以配锁匠人和剪头匠等传统手工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索新时代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之路。在“守艺” 与“焕新”的辩证交响之中,艺术学子积极探索,为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发展之路贡献智慧。他们不只是在理论层面出谋划策,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属于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追寻红色足迹,“画”说党史故事

学院“艺”路追寻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学习百年党史。通过走访安徽省蚌埠市烈士陵园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地方,挖掘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事迹、人物,以绘画作品为媒介,开展绘画创作并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内涵、精神文化加以解读。他们以红色绘画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英雄主义从不是史诗的注脚,而是平凡人选择用生命为理想破浪,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奋进,续写时代华章,守护山河永固。

艺术学院青年学子以知行合一的奋进姿态回应时代召唤,将青春足迹印刻在千年技艺的匠心传承、传统手艺的市井坊巷和红色记忆的历史画卷中。学院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专业+实践+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宣纸非遗传承、追溯传统工艺、追寻红色足迹等项目矩阵,打造浸润式成长平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壮阔蓝图中,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撰稿:黄育花;摄影:艺术学院;审核:胡春桃)

学生作品展